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

飢餓遊戲:有種就在電視上決鬥吧!





(令人完全無法期待的宣傳照之一)



因應電影上映來舊文出土一下好了,希望劇照裡那種揮之不去的暮光之城青少年蠢電影 fu 只是錯覺。

這不是那種鳥書啊。



書名:飢餓遊戲(The Hunger Games)
作者:蘇珊.柯林斯(Suzanne Collins)
譯者:鄧嘉宛
出版:大塊文化 2009 / 08
 (原載破報http://pots.tw/node/3155)




卜洛克在他的《小說學堂》書中,談到第一人稱敘事的篇章裡,曾以調侃的口吻這麼說:「門肯(美國記者)說,清教徒對於逗人開心的事情,都有一層隱憂。我略修正他的名言,清教徒對於任何自然的事情,也瞧不怎麼順眼。如果一件事情如此容易、自然,又能發揮得如此淋漓盡致,那麼,就一定有問題,不是會讓你的手掌長毛,就是會讓眼睛瞎掉,諸如此類。」如此說來,這本《飢餓遊戲》絕對是罪大惡極,再加上又剛好是第一人稱,使得小說如此流暢、貼近人心,這下子更是罪加一等。

小說故事發生地點是在未來的北美洲,整個地區被重新規畫為兩個部分:周邊的十二個行政區與中央的都城。都城為了彰顯絕對的統治權,展示他們能有多殘 酷而地方絕對無力反抗,每年會從十二個行政區各挑出一名少男和一名少女,進行只許一人生還的「飢餓遊戲」。一個日本《大逃殺》式的屠戮場景於焉完成,我們 隨即可以想像接下來會面臨的血腥獵殺和人性掙扎。但若僅僅如此,這部小說不會那麼令人印象深刻。真正讓故事活躍起來的,是作者在故事中注入了「媒體」的變 數。

飢餓遊戲不只是屬於參賽者的遊戲,更是全體觀眾的遊戲。對周邊行政區來說是慘劇,卻是都城人的嘉年華。遊戲全程電視轉播,全國強制收看。以人命為材料的遊戲,搖身變成純粹的娛樂節目,以商業邏輯運作。我相信作者的故事構想肯定來自歐美風行的真人實境節目──觀眾的胃口被養大了,我們需要更逼真、更隱 私的東西,名人的八卦已經不夠看,任何普通人的私生活我們都想窺探。試想,超級星光大道上一對亮麗年輕男女,從互不相識到隨著過程一集一集共譜戀曲,而這 過程全都看在觀眾眼中,還有什麼比這更吸引人的?至少比任何一個作家創造的虛擬人物更有趣。如果他們還是敵人就更妙了。只有一名勝利者的規則如同所有歌 星、模特兒、設計師、廚師的競賽節目,製作單位會設計讓他們不得不合作的競賽單元,突顯所有參賽者那種亦敵亦友的微妙關係。眼尖的觀眾想必立刻質疑(尤其 當類似的煽情橋段一再重演),那看似真情流露的「真實事件」究竟有多少比例是人為操控和扮演的?甚至全部都是?而這可能正是這本《飢餓遊戲》的精華所在。 在這種生存遊戲中,深情戀人的含淚對決已是老套,作者卻推陳出新,讓男女主角以似真亦假的「愛情扮演」緊扣人心。男主角比德正反面不斷翻轉的形象成了小說 張力極有效的調節閥,而我們身陷於第一人稱的敘事角度中,更是與女主角凱妮絲合而為一,難辨真相。

我們可以先別把商業媚俗看作十惡不赦,事實上主角的脫身正是建立在成功利用了電視嘩眾取寵的特性(觀眾反過來影響節目走向,幾乎是娛樂節目的通則。 在飢餓遊戲裡,你還可以提供選手援助或加入賭局),甚至趁機給了極權政府一點嘲諷式的反擊。別的地方辦不到的,卻在娛樂裡面辦到了(雖然還是非常危險)。 不著痕跡地幽他一默,往往是面對超級強權,異議份子所能做的唯一抗議。別小看這種抗議,看似無關痛癢,但鼓舞的力量、引發的迴響可能比想像中更大、更深植 人心。

故事隱隱透露的另一條線,是都城人的處境。從「去聲人」女孩,到故事末尾設計師為保護凱妮絲而表現出的小心翼翼,會發覺即便是都城人,也在政府嚴密 監視的目光中戰戰兢兢。在「老大哥」的羅網中,沒有什麼人真正自由。這本書其實是一套三部曲的首篇,我期待看到作者接下來如何突破這道鐵網。

這本小說出乎意料地好看,史帝芬.金所言不虛:「作者是個文字高手,筆下絕無廢話。」再好的笑話弄錯了次序、表情、聲調或關鍵詞任何一樣,都可能變 得乏味至極。蘇珊.柯林斯的語言恰到好處,充滿暗示,危機四伏,像是這句:「她當然會做惡夢,今天是抽籤的日子。」或者:「我媽也曾經非常美麗,起碼人家 是這樣告訴我的。」簡單的三言兩語,立刻就能引起讀者的好奇與揣測。想想這輩子所讀過那些乏味的小說吧,你會同意,用正確的詞句講述故事是小說家的美德。 何況這本來就是個精彩的故事。作者丟出的花樣都極具魅力:開幕遊行、潛力評分、專業貢品、設計師、豐饒角、行前訪問、資助人、追蹤殺人蜂、學舌鳥、宴 席……。在你可能開始疲乏之前,就會有新的東西引起注意;在故事就要變得俗濫之際,又總是能扳回一城。甚至到了最後,都還能丟出一個意味深長的有趣結尾。 對我而言,至少就一個精彩的故事來說,這已是最高等級。且不說別的,天啊,我承認自己還真想看這個混帳病態的節目轉播!








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